在明朝长达276年的历史中,共有37位皇后(包括追封的靠谱的前十大配资炒股公司,但不包括南明时期)。这些皇后既有皇帝的原配,也有继妻,或者是新帝的生母。按照通常的惯例,这37位皇后应当被安置在太庙中享受祭祀,尤其是元后(皇帝的原配)和新帝的生母,会被供奉在先殿或者弘孝殿中。然而,在这37位皇后中,竟然有8位从未进入过太庙,也没有被供奉在先殿或弘孝殿,仿佛她们的存在从未被历史所记载,彻底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之中。那么,这8位皇后到底是谁?
首先,我们来看大明王朝的第一位正式册封的太子——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。在朱标尚未出生时,朱元璋便与开国功臣常遇春定下了娃娃亲,常氏便是这桩婚约中的女子。常氏不仅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女儿,更是常遇春与结发妻蓝氏所生的嫡女。遗憾的是,常遇春早早去世,未能见到儿女成名,而朱元璋自然不会忘记常遇春的家族。洪武三年,常遇春的长子常茂被封为郑国公,年仅十几岁的常茂还和太子朱标一起读书。虽然常遇春已故,但他对家族的照顾依旧延续。洪武四年,常标的婚约兑现,常氏被正式册封为太子妃,嫁给了朱标。常氏与朱标的婚姻幸福,生育了两子两女。然而,因为连续多次怀孕,常氏的身体逐渐虚弱,最终在洪武十一年去世,时年仅24岁。太祖朱元璋因此辍朝三日,表现出了极大的悲痛。
展开剩余74%本来按照朱元璋的计划,若朱标顺利继位,常氏应该会被追尊为皇后,但没想到朱标在短短数年后便去世。更不幸的是,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在常氏去世不久也夭折。为了确保王位的稳固,太祖朱元璋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太子,未来可能会追尊朱标为“孝康皇帝”,而常氏也有可能追尊为“孝康皇后”。然而,随着靖难之役的爆发,朱允炆被废,朱棣继位后便将过去的历史一切抹去,恢复朱标为“懿文太子”,常氏则被恢复为“懿文太子妃”,如此一来,常氏未能享受到应有的尊荣。
吕太后是朱标的侧妃,她的出身虽然不如常氏显赫,父亲吕本是太常寺卿,但她的宫中地位因生下太子朱允炆而逐渐稳固。即使在太子妃常氏去世后,吕太后仍通过其儿子逐渐升为权力中心。随着朱允炆继位,吕氏被尊为皇太后,但她的荣耀未持续太久。建文四年,因“靖难之役”的失败,吕太后也被囚禁,最后在一场大火中神秘消失。
胡善祥是另一位不幸的皇后。1417年,她被册立为太孙妃,尽管未能为太孙朱瞻基生下皇子,但她凭借自己的德行与贤良,成为了大明王朝唯一一位未犯错误却被废的皇后。随着朱瞻基即位,她正式被立为皇后。然而,因朱瞻基宠爱孙贵妃,胡善祥虽无过错却被冷落。最终,胡善祥被废除皇后之位,迁居长安宫,赐号“静慈法师”。尽管她晚年得到了庇护,但她终未再被恢复为皇后。
朱祁钰作为一位皇帝,凭借自己的聪慧与勇气帮助大明王朝度过危机,但他与兄长朱祁镇的关系紧张,特别是在废除兄长儿子太子之位后,导致后世对他褒贬不一。尽管如此,他的妻子汪氏原本是郕王王妃,在丈夫继位后,她被册立为皇后。然而,因为汪氏未能为朱祁钰生育皇子,她被废除后位,转而扶立杭贵妃为皇后。甚至在朱祁钰去世后,汪氏依然未能恢复原本的尊荣,反而被历史遗忘。
这其中最悲哀的莫过于吴氏和张七姐。吴氏原本是宣宗妃嫔,儿子朱祁钰继位后,吴氏被尊为皇太后。可惜的是,在1457年朱祁钰被降为郕王后,吴氏也失去了太后尊号。至于张七姐,她作为顺妃入宫,虽然与嘉靖帝共同度过了若干年,但在陈皇后去世后她成为了继后。遗憾的是,张七姐在后宫的地位并不稳定,在13年便被废除,而她的历史地位也因此被抹去,成了被忽视的一个名字。
这些皇后虽然曾经在历史上拥有过一时的荣耀,但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,未能享受到应有的荣光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坤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